不同的家鄉都有它自己獨特的風俗,每一個風俗都代表著文化歷史的沉淀。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600字,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更多家鄉相關內容推薦↓↓↓
家鄉的美景句子80句
我的家鄉的作文600字5篇
我的家鄉作文700字10篇
家鄉的美景作文800字5篇
在我的老家徐州,過年的風俗還真是不少。掛紅燈籠,包水餃,舞龍獅,放鞭炮……人們忙前忙后,接春納福,忙得不亦樂乎。其中獨具特色的就是寫春聯。
徐州的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——書法非常熱愛和重視。村居委會規定:每家每戶都要買紅紙,自己寫對聯,然后全村進行比賽,評出一、二、三等獎。書法是我的強項,我想大展身手,就自告奮勇寫春聯。媽媽在一旁小聲說道:“你不要小瞧村子里的人啊,這可是群英薈萃、臥虎藏龍的地方?!蔽衣犃藡寢尩脑?,好奇心很快就被激發了,我想看看我的書法水平能在村子里排到第幾名。
大年三十的早上,我們把筆墨紙硯擺放整齊,我按住紙,提起筆,蘸點墨,開始寫第一個字“五”。“橫”輕落筆,到三分之二處,按壓毛筆,最后收筆。筆斷意連,連到下面的“橫折”,在折筆處立鋒換面,保持中鋒豎下來。我目不轉睛地盯著毫端,毛筆走到哪兒,我的眼睛就跟到哪兒?!拔濉边@個字很快就寫好了。我抬起頭,大家都向我投來贊許的目光,這是對我的鼓勵和肯定。我又飽蘸墨水,一鼓作氣寫完上聯“五湖四海皆春色”,下聯“萬水千山盡朝暉”。橫批“萬象更新”中的“新”比較難寫,我認真琢磨著它的字形、筆畫。左邊高,右邊低,左邊窄,右邊寬,回想老師上課講的注意點,然后一氣呵成,上聯、下聯、橫批的書寫都是那么完美流暢。大家看了我寫的春聯,不禁嘖嘖贊嘆:“這幅春聯如同行云流水,真是妙筆生花呀!”我聽了大家的夸獎,心里比吃了蜜還要甜。
評選的時間到了。評委們你一言我一語,認真對比,名次很快就出來了。第二名,我是第二名!我開心地合不攏嘴,望著第一名的春聯,暗下決心,有朝一日我一定要超過他。
寫春聯的比賽不僅是家鄉過年的風俗,也是家鄉人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。一代代接班人把毛筆拿起來,使過年的味道更加濃郁,也讓中國的書法藝術發揚光大。
俗話說“百里不同風,千里不同俗”,每個人的家鄉都有不同的風俗,我的家鄉也有許多與眾不同的風俗。
春天,冰雪消融,萬物復蘇,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,大地一片綠意盎然。各種樹木競相吐芽,香椿樹也不甘落后,一片片小小的有著短毛的葉子從枝頭冒了出來。等香椿葉長到一寸長的時候,人們會用一種帶鉤子的長桿把它們勾下來。嫩嫩的香椿芽用開水焯一下,切碎了和白白的豆腐、調料拌在一起,就做成了一道味道特別的香椿拌豆腐,嫩嫩滑滑的豆腐伴著香椿特有的香味入口,讓人回味無窮。
到了四、五月百花盛開的時候,一串串潔白的洋槐花掛在枝頭,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清香。這時,淘氣的孩子們用鉤桿把含苞待放的洋槐花一串一串擼下來帶回家。洋槐花被媽媽們一個個摘下來,洗的干干凈凈,然后撒上面粉拌勻,放入鍋中蒸上十幾分鐘,花香四溢的槐花不爛子就出鍋了。每年的春天,媽媽都會給我做“槐花不爛子”,吃上一口滿嘴都是槐花的香氣和淡淡的甜味,只吃一次就會讓人難以忘懷。
冬天,寒冷的北風不停地呼嘯著,人們穿著厚厚的棉衣,把身體裹得緊緊的。早晨,在一些寫著“頭腦”的飯館里卻總是人頭攢動,有的甚至在門口排起了長隊。一些外地人看見總會不解地問:“‘頭腦’是什么東西呀?”“頭腦”可是太原特有的風味早點。據說是傅山先生為體弱多病的母親配置的藥膳,原名“八珍湯”,由羊肉、藕、長山藥、黃酒、中藥等八種材料制成,有強身健體的功效。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“頭腦”身體立刻會變得暖暖的,再冷的天也不怕。
我的家鄉還有許多特別的風俗,真是說不盡,道不完。我愛我的家鄉,更愛家鄉的風俗。
我的家鄉在石林,那里山清水秀,是一個非常好玩的地方,在我們那邊還有一個有趣的風俗——要在過年的當天把家里都打掃一遍,并把福字貼在大門上。
春節,是我國的傳統節日。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,許多地方的節日特色已經不復存在了,可是在石林的一個小村莊里卻還有著濃濃的民風民俗。
大年三十上午的時候,大家會一起把家里打掃的干干凈凈。那天,我才剛準備起床,奶奶和爺爺已經在打掃房間了,我見后也趕忙起床幫忙,爺爺對我說:“今天可一定不能忘記打掃房間,從前有一個傳說,在這天會有許多神仙來人間游玩,并且會帶走家里不好的事情。因此在這天,家家都要打掃房間,把不順心的事通通掃掉?!?/p>
我聽了之后,趕緊動手打掃起我自己的房間。把我自己的房間打掃的干干凈凈,這時,奶奶走了進來,給了我一張圓形的福。
我見了就拿來了透明膠,正準備貼在門上時,奶奶對我說:“這可不行啊,‘?!趺茨苓@樣子呢!一定要倒著貼,寓意著‘福到’。”我聽了,不禁想到:“原來過年還有這么多的習俗啊!”我問奶奶:“這有什么有趣的傳說嗎?”奶奶聽了,樂呵呵得說:“當然有了。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"福"字作暗記準備殺人。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,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"福"字。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,于是家家門上都貼了"福"字。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,竟把"福"字貼倒了。第二天,皇帝派人上街查看,發現家家都貼了"福"字,還有一家把"福"字貼倒了?;实勐犃朔A報大怒,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。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,忙對朱元漳說:"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,故意把福字貼倒了,這不是"福到"的意思嗎?"皇帝一聽有道理,便下令放人,一場大禍終于消除了。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,一求吉利,二為紀念馬皇后?!?/p>
不得不說,春節的習俗可真有趣啊!
我們這里的民間風俗有很多,不過我想說的是過年貼福字這個風俗。
每逢過年節,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,墻壁上,門楣上都要貼上大大小小的“?!弊?。春節貼“?!弊?,是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。福字現在的解釋是“幸?!倍谶^去則指“福氣”“福運”。春節貼“福”字,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,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的向往,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福。很多人為了更充分的體現這種向往和祝福,干脆將“?!弊值惯^來帖,表示福倒(到)了。
當然,我們家過年也要貼福字。而且每次貼福字都少不了我,只要爺爺貼福字,我就會停下手中的事,去和他一起貼。
今年也不例外,除夕一大早,爺爺手里拿了一堆福字,招呼我和他一起貼。我趕緊跑過去,爺爺把福字一一攤開,準備挑一張最大、最漂亮的福字貼在我們家的大門上面。看著大大小小的福字,突然,一張大大的帶著鯉魚的大福字映入我的眼簾,這應該是最大的福字了吧?我對爺爺說:“爺爺,我們把這個大福字貼在大門上吧?!睜敔斝Σ[瞇地點了點頭。準備貼了,要知道這貼在大門上的福字走過路過的鄰居都能看到,因此一定要貼得端端正正的才好。爺爺在前面帖,讓我在后邊幫他看著,這可馬虎不得,要是貼歪了可不行!我在后面指揮著爺爺:“爺爺,向右一點……”“奧,好……”“不對不對,再向左一點點,好,?!??!本瓦@樣,我們把最大、最漂亮的福字都貼在了我們的大門上了。爺爺走得遠一些,又端詳了一下,對我的指揮表示很滿意。隨后,我們把其余的福字一一貼在了門、窗、柜的上面。整座房子裝飾得喜氣洋洋,充滿了過年的氣息。
這就是我們這里過年最重要的風俗,當然,我也喜歡這個風俗。
我的家鄉葉家是淳安縣威坪鎮六都的一個大村莊。這里有著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,而舞龍就是這里最熱鬧的風俗了。
舞龍的時候,人們可以向龍祈禱幸福、祝福吉祥。每年的正月初三,就是舞龍的日子。
在去年正月初三的下午,廣播里響起了招人參加舞龍的聲音。我們在家閑著的人都去參加舞龍這個活動。因為舞龍不論男女老少,只要愿意誰都可以參加。聽到這個消息,我可高興壞了,便和幾個小伙伴去當彩旗隊的成員。我們練習了好幾個小時,為的是在觀眾面前展示出美好的姿態。3:00多鐘的時候房頂上陸續升起炊煙,在4:30左右家家戶戶陸陸續續都吃好了晚飯。雖然舞龍還沒有開始,但人們都還是迫不及待地來到廣場上等候。
當天一擦黑兒,舞龍就正式開始了。演員們都穿著各種各樣的古裝,敲大鼓的人有節奏地敲起來‘咚鏘咚鏘咚咚鏘’,這個鼓聲給場面增添了幾分熱鬧感。舞龍的隊伍要出發了,此時,已是人山人海歡呼聲不斷,但觀眾還是為隊伍讓出一條道路來。隊伍走到哪兒,觀眾就跟到哪兒。整條大街上處處懸燈結彩,鞭炮聲不斷,一串串煙花陸續射入天空,在天空中綻開了笑臉,仿佛就是在辦喜事,真是熱鬧非凡,燈紅酒綠!
大約過了半個多小時的游行,我們把大龍頭放在大會堂里,有無數的人來參觀,并且于龍頭合影,人們還輪流去摸龍頭,并且向龍祈禱幸福,祝福吉祥。
到了8:30左右,舞龍結束了,人們都回家了,各家門口都堆放著爆竹紙。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一一舞龍。
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,你的家鄉有什么有趣的風俗呢?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風俗優秀作文600字10篇,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俗話常常說:“三月三,鬼上山”。這就是說鬼節。鬼節在我們中國還有部分地區進行,在我們家鄉至今也過這種節日。按我們這農歷三月三就過鬼節。有人一聽鬼節中的“鬼”字,不禁渾身發抖,冒冷汗了。這是因為我們中華民族很早的時候就信奉鬼神之說,所以鬼就被比喻成一切不好的東西了。雖然有不少人討厭鬼節,但也有不少知道鬼節來歷的人吧,我也知道。
相傳一個靠山的村子里有一個人到山上砍柴,因為太累了,在山上睡了一覺,可是做了噩夢:遇見鬼了。村民被嚇醒了,一看天色也已經漆黑一片,于是準備下山回村,但不料碰到幾團浮在空中的紫藍色火焰,由于村民從小生活在山里,知識不廣泛,一見這火,丟了柴,撒腿就跑。嚇得半死的柴夫以為自己夢成真,是被鬼發現才這樣,于是告訴村民,并勸告別上山砍柴。一些大膽的人不信,依舊去那兒砍柴,但先后先看見“鬼火”。
事情一傳十十傳百,所有人都知道有鬼,便在柴夫遇見“鬼”這天定為鬼節。每年這天,家家戶戶晚上都關門大吉,百里空無一人,家家吃大鬼粑驅鬼。先用面粉做成球形,并在里面放肉餡,菜餡,吃起來還是很美味的,為了驅鬼造福,吃打鬼粑漸漸成為一種風俗。
到現在農歷三月三這天晚上,街上都沒有多少人,有的是為了目睹鬼火才出來,但也是成群結隊的,大多會垂頭喪氣回家,因為大街上十不可能看得到的。后來就有科學證明,鬼火之所以出現在祖先們的墳墓旁,是因為人遺體骨骼存放久了會出現化學反應,產生磷元素,這種元素燃點很低,溫度高一點便會燃燒,聚起來成了“鬼火”,它輕與空氣因此會漂浮起來,人們看見后定會嚇得逃跑,產生風,也帶動“鬼火”飄動,所以鬼火就想跟著人走一樣,才導致人們以為是鬼神的原因。
雖然人們過鬼節只為圖個吉利,但一定要相信科學,不能光信鬼神之說,讓外國人看笑話。
說起咱家鄉的風俗,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。那就拿過春節的風俗來向大家介紹吧!
春節就是每年的第一天,家鄉人叫這一天為大年初一。大年初一這一天,有“開門爆竹"一說。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,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,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,而且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。這也是節目的的一種娛樂活動,可以讓人們感到愉快,在新的一年里為人們帶來吉祥。
春節還有一個習俗,當然就是吃餃子了!為驅邪惡,圖吉利,餃子必須要煮得多還得有余,飯后還要在鍋里放上幾個饅頭,這些都意在年年有余。要是餃子煮破了,不可以說“破了”要說“掙了",就是賺了的意思。就餐時,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兩碗,意思是希望新的一年里家里人丁興旺。吃餃子時還有許多樂趣呢!新年里吃的餃子里包有棗子、栗子、錢、花生米等物質。吃餃子時吃到的第一個餃子里包有什么象征物質,新的一年里就會像物質象征的那樣。如果吃到紅棗,新的一年里就會紅紅火火勤勞致富;吃到栗子,就意味著新的一年里,身體健康,做事有干勁;吃到花生米,就意味著長命百歲,行大運;吃到錢,那就意味著發大財,日子紅紅火火……不管誰知道哪一種,大家都會衷心的祝賀。如果是小孩吃到錢,那就代表學業有成,大家都要祝賀他(她)。
春節時還有拜年的習俗,大家互相問好,晚輩向長輩問好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,還有用手機發短信、打電話拜年,給別人送上美好的祝福。
這就是我的家鄉的春節風俗。你們的家鄉也一定也有許多獨特的風俗吧?那就把你們家鄉的風俗也結介紹給大家聽聽吧。
我們濮陽的春節差不多在臘月初八就開始了,那天,人們采用米、棗、豆等八種不同的農作物煮成粥,取名臘八粥。吃臘八粥的時候,還習慣把臘八粥里面的米飯抹在棗樹上,寓意是來年的棗兒結的像米飯一樣疙疙瘩瘩。美味的臘八粥剛一出鍋,就讓我的口水飛流直下三千尺了。在那一天,人們還會泡臘八蒜,把掰好的蒜瓣兒放進醋壇子里,再把醋壇子給封起來,到春節那天再取出來就著餃子吃,醋有了辣味兒,蒜瓣兒也成了翡翠的顏色,可謂是色香味俱全,無論是看著還是吃起來都會讓人覺得心曠神怡。
到了臘月二十三,就是人們說的小年。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吃芝麻糖,俗稱祭灶糖。家鄉還有句順口溜:“二十三,祭灶官”也就寓意著吃了祭灶糖長大能當官兒?!岸哪晗職猓壹覒魬魭叻孔印?,說明春節馬上到了。
到了大年三十,大人們更是忙活的不可開交。貼春聯、包餃子、放鞭炮……都要做。到了中午,伴著震耳欲聾的鞭炮聲,大家會做一大桌子的菜開始吃團圓飯了,年三十的晚上必須吃的是餃子,所以,在這一天,無論男女老少都會狼吞虎咽的吃餃子。到了除夕之夜,才是真正好玩兒的時候呢!一家人聚在家里,邊吃零食邊看春節聯歡晚會,到了午夜十二點鐘,樓下又響起了鞭炮的聲音。再過幾個小時就該起床了,這叫起五更,起床后還是吃餃子,這次的餃子吃一半剩一半兒呢!這寓意著來年的“年年有余”!吃完之后,仍然不可以睡覺,因為在這一天,除了很小很小的孩子們,人們都會守歲。
大年初一可就和大年三十截然不同了!這一天,大街上熱熱鬧鬧!大人們要去親戚、鄰居家互相拜年!從初一到初七這幾天吃完飯、放放炮、上上網、看看書,真是美哉!悠哉啊!人們都會沉浸在春節的快樂之中。
家鄉的“拔拔燈”
我的家鄉在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鎮,那兒沒有千古遺跡,但有鳥語和花香;沒有奇特景觀,但有和煦的陽光;沒有神秘活動,但有美好的習俗。我們那兒的“拔拔燈燈會”就是一個令人神往,陶醉的風俗······
大概在宋元時期,英都鎮便是富庶之鄉,里面有一條河,名叫英溪,是古代”海上絲綢之路”的內河,溪道“九曲十八彎”,水急灘險,運送貨物只能使用駁船——就是那種不能自己游,需要人們來劃或拉的船。到逆著水行駛的時候,便需要船夫來拉纖,俗稱“拔船”。后來,這種勞動被人們融入到了民俗活動當中,百姓以拔燈代替拉纖,祈盼平安,年豐興旺,一直延續到今天。
過完年沒幾天,便到了正月初九,母親開車,帶我和堂哥來到鎮上。天還沒暗,但是街上已是車水馬龍。為了節約空間,多數人把車開到了別處,這才不會占位子。路兩旁,他們已經開始,擺賣燈籠了:有紅的,,有黃的,有圓的,有方的,有三楞的,有有流蘇的,有有提繩的,有有掛鉤的,多種多樣,形狀也不同,真是惹人喜愛,我為此挑選了好久,終于挑了一個紅的,圓的,既有流蘇又有提繩的,拿在手上,一邊逛燈會,一邊等著黑夜來臨。
好容易等來了這黑色的帷幕,盡管還沒到時間,那些小販便把攤子收進去,街上的人越來越多,幾乎所有人的手里都拿著燈籠,各種樣式的都有,之前那些小販賣的樣式,現在幾乎全都有了?!伴_始了!”我等了一個小時左右,終于迎來了燈會的開始。我把手伸進我的燈籠里,打開開關,那黃色的光芒透過紅色的紗布,散發出紅色的光芒,大家都亮著,一切都有如過年時分,街上滿是紅色,熙熙攘攘的人群,一步一步的走著,在一幢大房子前停了下來——那兒已經開始拔燈了,那些人,穿著紅色的衣服,提著燈走,人們紛紛讓出路來,讓他們過去。我擠到前面去,看著那些叔叔在走,他們顯得那么有精神,但臉卻不很嚴肅——本來嘛,在這個盛大的活動上,都是開開心心的,沒有人會愁眉苦臉的。我退出了人潮,一搖一擺的提著我的燈籠,燈跟著一搖一晃,我的影子也一搖一晃的來湊熱鬧,這下可好玩了,我和堂哥,弟弟便邊隨著人潮走,邊享受著拔拔燈燈會的樂趣玩得不亦樂乎······
天已破曉,人們陸續回去,含著睡意的我們,盡管還想再玩會兒,但也必須得回去了······
正月十五是元宵節,是中國的傳統節日,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。元宵節有很多習俗,如:舞龍、舞獅、跑旱船、踩高蹺、放煙花、猜燈謎......還有啊,就是要吃湯圓。
俗話說"八月十五云遮月,正月十五雪打燈",今年的元宵節雖然天氣很冷,但是沒有下雪,絲毫不影響大家的心情,到了晚上,很多人都走出家門,到廣場看放煙花,賞燈,猜燈謎。
煙花還是像往年一樣好看,今年是在淄博體育中心集中燃放,天剛黑下來,這里已經聚集了很多很多人,周邊的道路都封閉了。七點半,焰火晚會正式開始了,隨著噼噼啪啪的鞭炮鳴響,夜空變成了一塊美麗的畫布,各色禮花騰空而起,競相綻放,似流星,似蝴蝶,似花冠,似奔騰的駿馬,似奔流而下的瀑布......展示出一幕幕流光溢彩,火樹銀花不夜天的人間勝景。我們忍不住歡呼起來,真是太美了!
回來的路上,媽媽給我講他們小時候怎么過元宵節,那時候的節目可多呢,一般從正月十四持續到正月十六,每天上午聽到鑼鼓聲一響,大人孩子都聚集到馬路兩旁,等著扮玩的隊伍,那喧天的鑼鼓聲,整齊的高蹺隊伍,讓人精神振奮的舞龍舞獅,最傳統的打鐵花......是他們兒時最愛看的節目。
媽媽說她小時候最怕的是扮玩隊伍里騎小毛驢的,那些人化妝的像小老太太一樣,歪戴著帽子,嘴里叼著大煙袋,嘴角還點著一顆大黑痣,晃晃悠悠晃晃悠悠,后面的人拿小鞭子一抽,他就撒歡一樣往人群里亂竄,一不小心就來到你面前,嚇得大人孩子們直往后退,大呼小叫的,也給人們帶來了無數的歡笑聲,哈哈!
我也想看那樣的節目,爸爸幫我問了好多地方,這些傳統的節目大都被彩車彩燈代替了,太遺憾了。
“驚蟄一犁土,春風地氣通?!斌@蟄預示著春耕開始。
我們河南小孩子都喝過"三根茶",它比汽水飲料好喝百倍。
每年驚蟄時節,媽媽們總會給孩子們熬“三根茶”,味道略有甜味,帶有淡淡的植物清香。清熱下火,消暑解渴,
放上幾粒冰糖,喝起來別提多美啦!
中午喝一大碗還不夠,下午上學的時候,還要裝上滿滿一壺。這三根茶,可比哇哈哈流行多了!
所謂三根茶,就是用蒲公英、蘆葦根、茅草根三種植物熬成的茶,清熱去火,性平適宜日常飲用,材料方便易得。
每逢驚蟄時節,家家戶戶都會備著的東西。“三根”有賣的,但很多人還是喜歡自己挖。農歷二月二開始,野外一片片青色漸漸冒頭了,再過十來天,滿眼都是郁郁蔥蔥了。閑暇時間,阿姨嬸子們,帶上娃,拿上鏟子和小筐,去郊外去尋找這些鮮物。對于孩子來說,那是不亞于尋寶的有趣游戲。
蘆葦根一般生在水邊,茅草根不好挖,孩子們參與最多的就是挖蒲公英了,躲在野草叢中,田埂溝畔,多是憑那一朵小黃花來辨認。所以很多地方也稱蒲公英為“黃黃苗”。
以前特別愛把蒲公英和另一種小黃花弄混,這次特地比較了一下,蒲公英花是重瓣,其他的小黃花大都是單瓣,而且蒲公英的葉子邊緣帶刺,還是很容易區分的。
偶爾有一顆長老的,已經變成毛絨絨的球狀。那可是要趕緊摘下,一口氣吹遠遠的!采回來清洗干凈,配上老家帶來的茅草根,蘆葦根,煮上一杯水,仿佛又回到了十二歲的四月天。剩下的曬干,能一直保存過整個夏天。
關于鄉土、關于兒時的記憶已經慢慢在時光中消散,唯獨每到春天,總會想起媽媽煮的這一碗三根茶。有點粗糙、平凡,卻無比妥帖、溫暖。
我的家鄉在浙江富陽的一個小村莊里,這里雖然沒有城市那么繁華,但是,卻有著城市沒有的風味,有著獨特的民風民俗。圓譜圓祠堂便是我們的大事兒一件。
從開始造祠堂的那一天起,便要放鞭炮慶祝開工。造完了祠堂,那更是熱鬧。第一天早晨,禮數繁多。先是宰豬宰羊,把豬和羊分別綁在兩張凳子上,再用紅色的紅菱把它們的頭綁住,端端正正地放在祠堂的左右兩邊,像兩個守門神一般。更是有人用轎子抬著村里最年長的老人,后面跟著許多樂手,圍繞著村子走一圈。所到之處,就有許多人圍觀,不知有多熱鬧。等這些全部結束后,又得放鞭炮。中午,祠堂周圍大擺宴席,邀請每家每戶必須有一個人去吃午飯。這一天,鑼鼓喧天,鞭炮不絕,到處都擺滿了小攤小位。這也是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,趁著這幾天,買一些好吃好玩的,約上小伙伴們一起去玩,父母們也都不會責罵。日記100字 www.63gps.com原創不易,請大佬高抬貴手!
夜幕降臨,祠堂的大戲臺上,先表演的是我們村里的阿姨們精心排練的節目——鑼鼓。結束后,便是戲班子上臺表演,咿咿呀呀,吹拉彈唱,是老爺爺和老奶奶最喜歡的節目。他們總是早早地搬來椅子,選好合適的位置,就算看上一天一夜也都不會感到乏味。盡管祠堂很大,但還是會被堵得水泄不通。我們孩子就喜歡在祠堂跑來跑去玩游戲。
這些僅僅是第一日的場景。一般來說,這樣的盛事至少要持續三天,并且連續三年。這幾天,熱情好客的村民們總會叫來親朋好友,一起吃飯。最多的人家,可能要叫上三十幾桌呢,真是熱鬧非凡。造祠堂的錢都是村民們自愿捐獻的,多的達80萬元,少的也有二三百元。只要捐獻超過2000元的人家,都會獲得一本古色古香的族譜。
造祠堂圓譜不僅僅是一種民風民俗,更是象征著一個姓氏的繁榮與傳承!
每年的正月十六是文昌鄉富山村趕廟會的日子。 這天,又到了趕廟會的時間,我與爺爺坐著汽車,早早地來到了富山村。
富山這個小村子,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千島湖畔,依山傍水,景色宜人。今天又趕上廟會的日子,電視臺還要來拍攝廟會盛況,所以村里早已是人山人海,由于人多地少,有一部分人,沒地方站被人群擠進了田中。爺爺牢牢地拽住我的手,生怕我丟了。我心想:“今天我一定要闖到鏡頭前去露一露,這樣我也可以上電視了!”這時,不是爺爺拉著我,而是我拼命拽著爺爺,千方百計往鏡頭前擠了過去,心里暗喜:“今天我也上電視了!”
聽說今年的廟會與去年不大一樣,這誘發了我的好奇心。我懷著期待而又興奮的心情等著。到了上午九點半,我期盼已久的節目終于開始了。遠處傳來一陣陣震耳欲聾的吹打聲,一排化過裝的黑臉人、白臉人、花臉人……穿著古裝,正慢騰騰地向這邊走過來。爺爺跟我說:“這是文武百官,那統領是元帥?!蔽尹c點頭表示明白,又自顧自地偷著樂去了。后面跟著很長一排姑娘,個個長得亭亭玉立,嬌滴滴的,好似剛出水的芙蓉。頭上插滿花兒,臉上抹成紅雞蛋,身披薄如蟬翼的紗衣,穿一雙繡花鞋。大伙兒直看得心花怒放。有一位演員化裝成赫赫有名的孫悟空,那古靈精怪的猴子,蹦著跳著跑了出來,在人們身邊跳過來跑過去,逗得人們哈哈笑。
上午的化裝游行表演已近尾聲,人們紛紛散去,涌進廟堂,因為趕廟會,主要是來祈福的!趕廟會的,人手一個煙花,一撮香來到廟門前燃放,然后在墻角邊的青銅鍋里點燃香火,最后才能踏進廟門燒香跪拜觀音。門外爆竹陣陣,屋內燭光閃閃。我在觀音身下跪著真誠地許下了心愿——希望新年全家健康、快樂、幸福,自己也有一個好成績。最后還要求簽,看看自己今后的命運會怎么樣。雖然我不會相信簽上的話,但我還是去抽了一支,于是讓解簽的人幫我解一下什么意思,那位解簽的人說了一大堆,而我卻連半個字也沒聽進去。
下午還有好節目——唱戲??上覍騽〔桓信d趣,也聽不懂,因此我討厭聽戲??蛇@看戲卻是我爺爺的最愛。一說起戲,他的眼睛立刻生動起來,還會為我們露兩手呢!我只得滿足爺爺,無奈地跟著爺爺看戲。戲場上百來多條大長凳,被擠得滿滿的,有些人還從自家帶來了凳子??磻虻娜?,個個伸長脖子,聚精會神地看著,看得津津有味。
廟會很快結束了,留給趕廟會的人是有趣、快樂……
俗話說:“百里不同風,千里不同俗?!泵總€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風俗。端午賽龍舟、清明祭祖、中秋賞月……在我家鄉眾多習俗中,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放天燈。所謂天燈也就是人們常說的“孔明燈”。
聽大人們說,“孔明燈”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,也叫“許愿燈”。當年,孔明被司馬懿圍困于平陽,無法派兵出城求救??酌魉銣曙L向,制成會飄浮的紙燈籠,系上求救的訊息,其后果然脫險,于是后世也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。傳說中的孔明燈具有著神奇的靈氣,只要將心愿寫在上面,隨著孔明燈冉冉升向蒼穹,凝視星空便能實現心中美好的愿望。因此人們期盼它來普照大地,照亮未來,降福人間,讓孔明燈帶著自己五彩的夢,遨游天際。燃燒起孔明燈,就會燃起希望,讓人心想事成,美夢成真。每當大人們講起孔明燈的故事,我就向往著放天燈的時刻快點到來,于是我也會央求大人們糊天燈?!安恍?,要等到下雪才可以?!薄盀槭裁?”“下雪后再放,比較安全。”于是,我又開始盼望下雪了。
好不容易等到了冬天,終于下雪了,村民們便興致勃勃地糊起孔明燈。只記得小時候,我常常鉆進人群中,看大人們糊孔明燈。瞧,扎架的扎架,糊紙的糊紙,大家七手八腳地忙碌著。好大的一個孔明燈在一片歡呼聲中誕生了,它狀如燈籠,底座上還有一些燃燒物。點著了之后,隨著又一陣歡呼,孔明燈便冉冉升向了天空。村民們在后面跟著,跑著……有人說,假如孔明燈降落了,就代表玉皇大帝不認可人們的希望,愿望不能實現。所以人們跟在后面,追逐著,仰望著,心里默默地祈禱著它別掉下來。那種景象可壯觀了,讓我一輩子也忘不了。
記得有一年冬天,大雪覆蓋著整個村莊,寒風刺骨的,但我們村頭卻是一片熱氣沸騰的景象。原來,村民們又要放孔明燈了。我站在家門口,看著天燈慢慢升上天空,母親在一旁低聲念叨著。仔細一聽,原來母親在為我們家許愿,希望我們家平安幸福。我受到母親的感染,也在心里默默祝福著爸爸、媽媽身體健康,祝福著我和姐姐學業有成。
現在,科技發達了,這種習俗也漸漸被人們淡忘了。但每每雪天到來時,我仍會回憶起那放天燈的時光。盡管我現在已經知道,生活中的一些習俗,只是代表人們的某種期盼而已,然而就是這種期盼鑄造了充滿風趣的生活。
好懷念過去呀,尤其是那放天燈的快樂時光;也多么希望,蘊含著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的那些習俗,永遠都不會被人們遺忘,不會被時代遺忘!
除夕是春節的前夜,又叫年三十。關于除夕,有一個傳說: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“夕”,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。后來,人們知道“夕”最怕紅色和聲響,于是年三十晚上,家家戶戶貼紅春聯,燃放爆竹,來驅除夕獸,以求新的一年安寧。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,年三十晚上便稱為“除夕”了。
除夕這天,是人們吃、喝、樂的日子。北方人包餃子,南方人做年糕……水餃形似“元寶”,年糕音似“年高”,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。
除夕之夜,我們這兒全家人在一起吃“團年飯”,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。吃團年飯時,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,因為這魚代表“富裕”和“年年有余”,象征來年的“財富與幸運”,它屬于一種裝飾,是碰不得的。
吃了年夜飯之后,我們小孩子就迫不及待地等待穿新衣,嚷著叫媽媽把新衣服拿出來。媽媽說:“不急,不急,還要洗頭,洗腳,把一身的臟氣洗掉,迎接嶄新的一年。”說著,媽媽就從早已準備好的大鍋里舀起了熱水為我們洗頭、洗腳。穿新衣,戴新帽,從頭到腳一身新,心里美滋滋的。我們蹦蹦跳跳地走出家門,和別的孩子比比誰漂亮。個個孩子的臉上喜氣洋洋。
除夕夜的高潮是長輩們發“壓歲錢”。弟弟的嘴此時特別甜,圍著大人轉個不停。奶奶一個,爸爸一個,媽媽一個,大大的紅包,數了一遍又一遍,總也數不厭。
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,并關上大門。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“接財神”。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,除夕夜的燈火,通宵不熄,俗稱“光年”。
除夕,好熱鬧啊!人們忙得不亦樂乎,貼了對聯又掛年畫,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就像在鍋子里炒芝麻似的接連不斷;啪啪啪的焰火聲就像北京天安門舉行盛大的慶祝會似的,穿過了大街小巷,穿過了高樓大廈,把漆黑的夜晚照得如同白晝。家鄉的除夕之夜到處洋溢著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。
是啊,現在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確是提高了不少,這一切,全靠黨的富民政策好,全靠黨的領導好啊!除夕,這一天是多么的熱鬧,我最愛這一夜——除夕夜。
本文語音版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