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第1篇】
一對用黃槿木做成的槌,一個用青石鑿成的槽,兩個用竹蔑編織的匾,一群鄉下男女老少……一切都是原生態的,這就是鄉下打年糕的場景。
臘月廿四,在老家堯坊,我正好趕上了打年糕。
年糕的原料是糯米,這種糯米是用草木灰過濾出來的水浸泡過的,呈金黃色,蒸熟后燦若黃金,芳香撲鼻。我進廚房時,母親已經把糯米蒸熟了。母親蒸米的蒸籠是木制的,自打我懂事起就知道有這個蒸籠,它曾經給我蒸過許多美食,現在一看見它又喚起了我的美好的回憶。
打年糕總是相對固定在某戶人家,一來石槽沉重,有二百來斤,扛來扛去不方便;二來打年糕斷年糕是個“勞動密集型”工作,不是兩三個人能夠完成得了的。往年打年糕總是落腳在我家, 今年打年糕落腳在鄰居家,父親把蒸好的糯米搬到鄰居家,我也興沖沖地跟了去。一見面,鄰里鄉親紛紛跟我打招呼,非常歡迎我加入他們的隊伍,屋子里更加熱鬧起來。
既然入了伍,我該干什么呢?斷年糕(就是把大塊的年糕搓揉成一個一個的圓圓的小年糕)粘手,要是沾油又膩膩的,我可受不了。調年糕太燙,也不是我輩能勝任的。那就打年糕吧。鄉親們見我接過槌子,不無擔心地議論,天天坐辦公室的人,有力氣打得起嗎?他們的擔心不無道理:一個槌子重三四十斤,高高地舉過頭頂,揮手而下,“咚”地一聲打在石槽中,深深地陷進年糕里。年糕粘稠得很,要拔出槌子可比舉起槌子還艱難。如此周而復始,不停地舉起落下,拔出舉起,沒有充足的氣力,根本不要嘗試。
然而鄉親們的擔心可是多余的。為了打年糕,平時我就注重鍛煉呢,拉單杠,舉啞鈴,玩拉力器,都是我的愛好,上場打年糕自然是胸有成竹了。見我把式不錯,大家夸贊不已,似乎對我更親近了些。見我持續不斷地勞作,又夸贊我氣力不小,經過一致認定,還把我推上了第二把交椅。在一群長年從事體力勞動的莊稼漢中,我這個書呆子排名第二,可真是一種榮耀呢,呵呵……
早些年村里有了機器,有人嘗試用機器機年糕。但年糕一出來,大家就失望了,這機出來的年糕色澤差,不經煮,一放進禍里就松散,和稀泥似的,既沒口感又沒味道。打出來的年糕呢,表面柔嫩細膩,光澤爍爍,像金元寶似的。放進鍋里煮,越煮越軟,軟而不散,吃在嘴里,可以拉得老長老長的,甚是有趣。
【第2篇】
在農村,過春節有打年糕、吃年糕的傳統。年糕,有“年高”之意,意味著一年比一年高、年年高升、年年豐收。
傳統的打年糕現在已經不多見了,還有很多道工序,年輕的一輩知道的不多,說到“打”就更不會了。就說純粹的“打年糕”這個動作吧,不掌握一定的力度還真不行,握槌的方式不對手會磨出泡,所以在農村會打年糕的人不多,而且年齡一般都是些在四、五十歲以上的人。
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如今的市場上一年四季都有得年糕賣,最常見的是線板年糕。線板年糕雖然白凈,入口潤滑,但美中不足的是,它沒有農村自己打出來的年糕香甜。進入冬季,“打”的年糕也在市場上露臉了,從外觀上看,跟我們打的年糕差不多,可是,吃到嘴里卻又不是那么回事,總覺得缺少點什么,抑或是那份豐收的喜悅,抑或是打年糕的人那份純樸的笑臉,有這種感覺源之于那年糕是機器打出來的吧。還有,機器打的年糕不經煮,一不注意火侯,或許就會煮糊了。所以,每當春節前一段時間,人們還是熱衷于自己打年糕,喜歡自己打制的年糕的那份味兒——韌而香。也所以,有難得一個打年糕的地方,附近的村民知道了都會擔著米來加工,排上長長的隊伍。
農村傳統的打年糕有自己的一整套工具,包括打年糕用的大木槌、石臼,耐得住燒的灶臺、蒸桶等,工具也比較多。打年糕按蒸計算,每蒸年糕用糯米20-25公斤之間。打年糕具體的步驟有八步,分別為淘米、軋粉、摟粉、上蒸、出蒸、打年糕、切年糕、點痣等。這八道工序看似簡單,做起來可就不是這么回事了。這里就為大家介紹幾道工序,先說淘米吧,你會覺得這個很簡單,不就是把米在水里洗干凈嗎?打年糕用的米可要講究的多了,在洗之前先要用水浸上6、7分鐘,之后再去洗干凈。摟粉就是將粉摟均勻了,因為粉太干了會打不到一塊去,太濕了會導致下一道工序上蒸時造成竄蒸,都要影響年糕的質量。上蒸呢,也不是把準備好的粉往蒸桶里一放就行了,而是要邊蒸邊把粉一層一層的撒下去。而打年糕打年糕,具體還在于一個“打”字上,這道工序要有三個人來完成,兩個人各自掄一個大木槌“打”,還有一個就是要在石臼里撒上水,以防止年糕粘上了石臼。三個人要講究配合,“打”年糕的人要準確握槌、掄槌,打年糕時兩個人用的力度要均勻,而且要有節奏感,防止兩個木槌“打架”,期間撒水的人瞅準時機把水撒進石臼?!按蚰旮狻钡倪^程中,還包含著裹蒸、翻蒸等動作。最后一道工序是點痣,紅色代表紅紅火火,代表喜悅,中國人以紅色為喜慶之色,所以紅色在這里也成了不二之選,一直延續至今,所以也叫“點紅”。經過這圓圓滿滿的八道工序后,年糕才算制成了。
要說這打年糕,真是件快樂的事。打年糕預示著豐收,希望來年更有好的收成。老幼婦孺,人人為之歡喜。所以,在以前,打年糕時,還有搶年糕頭吃的習俗,那時候,是大家最為激動、最讓人開心、快樂的時候。打年糕這一文化的傳承,到現在,雖然沒有將搶年糕頭的戲傳承下來,但是,在人們的辛勤勞動下,生活越來越好了,所以人們的笑靨之花開得也越來越盛了。時至今日,過年時,人們還是喜歡自己打年糕吃,不僅在于那份獨有的味道,還在于那份豐收的喜悅。日記100字 www.63gps.com原創不易,請大佬高抬貴手!
【第3篇】
1月30日可是一個快樂的日子,因為我們雛鷹小隊舉行活動了——做年糕。
我們小隊的成員——我、苑秉紀和張昊辰首先選好了材料,就開始做年糕啦!
年糕是面食,做面食當然離不開面啦,首先當然是和面了。我們拿出了做年糕常用的糯米粉,倒在了一個大碗里,加了一些水,就開始和了起來。和面其實是一個技術活,看起來很容易,做起來難。喲,不好,水加多了,把糯米粉趕快拿來!就這樣,我們小心翼翼的和著,費了九牛二虎之力,面終于成型。我們又用力揉了揉,終于和完面了??墒钱斘覀兓ハ嗫纯磿r,禁不住哈哈大笑,我們的雙手和身上已經沾滿面粉了。
下一步是做餡。我們將做餡的原料——芝麻、葡萄干、青梅、干果等放在了碗里,拿了一個勺子,便用力攪拌起來。當我們拌勻后,張昊辰拿來了一個砸蒜的蒜臼子,將餡料放在了蒜臼子里,開始猛砸起來?!斑?,咚咚,咚咚咚咚,咚咚咚……”,過了一會兒,餡做好了,下面就該輪到正式做年糕了。
我們每人各自取了一些面,分別壓成了兩個長方形面餅,在一塊面餅的中間鋪上了一層餡,再把另一層面餅蓋上,四周小心翼翼的壓好。哇!一個好吃的年糕就出爐了。不好,我們犯了一個錯誤:糯米面比較粘,不但容易粘手,而且容易粘到面板上,需要在下面撒上一層面粉,可是我們都忘了。張昊辰和苑秉紀的年糕只好“壯烈犧牲”了,他們于是只好垂頭喪氣的在年糕上面“打補丁”,雖然不好看,可是很有用。我的年糕由于下面碰巧是一些面,所以才“幸免于難”,真是嚇死我了。
年糕做好啦!我們將年糕放在了盤子里,上了鍋,只待盡情享用了!
我們吃著自己做的年糕,覺得自己做的年糕是分外的好吃,同時,我們也掌握了做年糕的技巧。
【第4篇】
年糕寓意著生活一年比一年高,是我們那里過年必備的食品之一,到年底家家戶戶都要打年糕的。我家有口大石臼,村里許多人家的年糕都在那口石臼里打出來的,常常是一天中有好多家人要在那里打年糕,要排隊呢,那熱鬧的情景好像還在眼前。
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七八的時候,家里的曬場可熱鬧了,村里人都聚到這里來打年糕。鄰居們打年糕一般都約好時間同一天打,這樣可以連續打,不用重復清洗工具,大伙一起還能互相幫忙。 打年糕的頭一天下午,就有人拿把石臼洗得干干凈凈,預備用它來打出美味的年糕。
打年糕有一種專門的年糕米,要先洗凈曬干后碾成粉,到打年糕的那天,把粉加水和成絮狀,放進飯甑入鍋蒸。蒸粉時廚房里霧氣騰騰,白色的水蒸氣彌漫著整個廚房,灶里的火旺旺的,映著燒火人紅紅的臉。女人忙里忙外一刻不停,蒸年糕粉、清洗模具和案板,男人則在灶前燒火,到用力氣的時候他們才會大顯身手。小孩總是最沒耐心的,嘰嘰喳喳地吵著,盼著年糕早早打好,能早些吃到嘴里。粉蒸好后就是男人們顯身手的時候了。女主人把一飯甑熱騰騰的年糕粉倒入石臼,男人就拿著槌子開始搗了起來。槌子用整根木頭做成,兩頭粗中間細,有將近一人高,拿在手中有點重,打年糕可是個力氣活。只見倆男人各拿一支槌,你一下我一下,輪流著打下去,一會兒,那松軟的粉就被打得向兩邊散去,一會兒,男人的頭上就冒出了密密的汗珠。打幾下就要被打散的粉攏到一起來繼續打。經過努力,粉被打成了團,變得柔韌有彈性。打好的粉團放到了旁邊案板上,女人們就聚了過來,將粉團抹上些菜油,用力地揉搓著粉團,先搓成長條再兩頭折回重新搓,反復幾次后,粉均勻了,分成幾塊,揀出一塊搓成長長的一條,摘成雞蛋大小的一堆小團子,又反復揉搓一番,變成十公分左右長圓柱形的長條,最后用模具(刻著花紋的竹片)壓到二公分左右厚,這樣一條漂亮的冒著熱氣的年糕就做好啦!嘴饞的小孩早就候在邊上了,第一條年糕剛成形,就被手快的那位搶了去,捧著一碗白糖,躲在一旁邊蘸邊吃,看得媽媽笑瞇了眼。那時,院子里一大群人聚著,大家說著笑話,嘻嘻哈哈的聲音此起彼伏,小孩跑來跑去的在追逐,打年糕的人口里喊著號子,熱鬧極了,洋溢著濃濃的過年的氣氛。
年糕可以用青菜肉片來炒,那是飽腹的主食,過年時大魚大肉吃膩了,用來換換口味。正月里晚上玩得遲,肚子餓了,可以把它放在火爐上烤,直烤得表皮變黃,外脆里軟,喜歡吃甜的蘸上點糖或蜂蜜,喜歡吃咸的就抹點豆瓣醬、豆腐乳,是一樣不錯的點心。而除夕是一定要吃年糕的,那天晚上,有滿桌的好菜還有媽媽自己釀的米酒,那又香又軟的年糕和加了豬腸的米羹,真感覺年的味道就在這里了。
【第5篇】
過年時,我最想看的就是打年糕。這不,一聽到老家打年糕的消息,我就拉上爸爸媽媽一起去看。 車一停,我馬上向農家小院奔去。村里的幾十戶人家都已經聚在這里,開始打年糕了。
“咚、咚、咚、咚!”大木槌敲擊石窩的聲音像打雷一樣震耳欲聾。我好奇地四下張望,只見曬場上并排壘起了兩個“老虎灶”。灶上面是兩個大蒸籠,蒸籠里熱氣騰騰的。我心想,里面蒸的是什么東西?李家大伯看出了我的疑惑,走過來,打開了蒸籠,笑著說:“小秀才,城里人還沒看過年糕吧?來看里面是啥?”
蒸籠一揭,一股白汽像潮水一般涌出來,原來,蒸籠里是白白的糯米粉,平平地鋪在蒸籠里的紗布上??|縷熱氣夾雜著米香,迅速裹住了每一個人。爐下的火燒得旺旺的,把我們的臉蛋照得通紅。
“好了,起鍋啦!”那邊叔叔揭開了另一個蒸籠,我趕緊鉆過去看,李家叔叔和明家叔叔一起緊緊拽住了紗布的四個角,就像打漁人提起的漁網一樣?!皝韲D,讓一讓!”他們兩個穩穩地向屋內的石窩奔去,我奶奶順勢往糯米粉上抹冷水。拍的一聲,那大粉團子就翻個身,滾進了石窩。
隨后,李家三叔舉起了十多斤重的大木槌,漲紅了臉,一下一下地使勁向石窩里的大粉團子砸去?!芭?、啪、啪!”粉團子像頑皮地孩子一樣跳了起來。緊接著,奶奶用手蘸了涼水,猛地將粉團子翻過來,在一砸一砸之間粉團子變得越來越富有彈性?!班?!”轉眼之間,粉團子被捧起了竹匾中。大嬸們用線切下一小塊,蘸上桂花和白糖,一股香香甜甜的味道讓我的口水像放開閘門的水似的快往外冒了。我一吃,哇!好好吃!下一次我還要吃年糕!
本文語音版: